企业文化
镇北台怀古
作者: 张剑英    2018年06月06日    点击量:1886    字数:1435

镇北台是榆林的名胜古迹,也是榆林的旅游景点,在榆林地区生活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镇北台的。我也不止一次来过这里,在我的印象中,它就是一个光把流稀的土台,外穿一件用砖头做成的“衣服”而已,感觉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镇北台的文章,镇北台厚重的历史深深地吸引了我。怀着对它的尊崇,我再次来到这里,又一次目睹了它的威严尊容。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雄姿)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4公里之处红山顶上,是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关隘建筑物之一,他与山海关、嘉峪关共同构成了万里长城的三大奇观,因它还是古长城中最大的军事堡垒,又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明代兵部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时留诗)

     

秦灭六国后,国势日盛,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并派儿子扶苏亲守边关。为了防止凶奴的侵袭,修筑了西起临三北(今甘肃省嘉峪关),东至辽东郡(今辽宁省山海关)的万里长城。至宋、元时期,长城多数地段已经坍塌。进入明朝以后,明英宗和明宪宗两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筑,边墙内外墩台烽隧再次连接成线。明成化年间,四川青神县人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他看出了这个军事布防上的弊端,认为榆林和绥德相距遥远,等警报传到绥德,增援部队日夜兼程赶到榆林也需两天,善于骑射、行动迅捷的蒙古兵早已满载北回于是便上书朝廷,把延绥镇于1473年从绥德迁到榆林,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后来蒙汉关系缓和,为了满足两族人民生活需求,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设立市与蒙人贸易。考虑到边城的长期安全,1474年,巡抚余子俊又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1477年,当时的延绥巡抚涂宗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修筑起镇北台,居高临下,屯兵住将,观察敌情,以防蒙古兵的侵扰



(镇北台四周的田园风光)


镇北台呈方形,共4层,高30余米。台基300多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台上各层均青砖包砌,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其第一层周围有屋宇环列,是当年守台将卒营房,至今基座尚存。紧依台北下方建一方形小砖城,名“款贡城”,是当年蒙汉官员接待洽谈及举行献纳贡品仪式的场所。


(古树诉说着镇北台的历史沧桑)

镇北台是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建筑之一,巍峨挺拔,控南北之咽喉,如巨锁扼边关要隘。明末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巡视镇北台时曾感概:“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这是对威风凛凛的镇北台的真实写照。


(镇北台风景区大门)

镇北台虽然距今已有400多年,但仍然屹立在塞北,任凭狂风肆虐,更显古朴苍桑。登台瞭望,可以欣赏方圆几十里内的塞外风光,也可以欣赏关内的碧水蓝天、绿色林带和欣欣向荣的城市建设风貌站在苔藓斑斑镇北台上,穿越时空,极目眺望,隐隐感到远处旌旗烈烈,风烟滚滚,战马嘶鸣,杀声阵阵,关内人民保家卫国的战争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仰天长啸的吹唢呐雕塑,仿佛再现战马奔腾、刀光剑影的历史画面

镇北台的修建和屯兵戍边,不仅加强了塞外防御,而且也极大地震慑了凶奴。延绥边境各处开始的蒙汉互市,蒙汉也出现了和谐气氛。清代文人杨蕴在《镇北台春望》中写道:“关门直向大荒开,日日牛羊作市来,万里春风残雪后,大漠静卧镇北台”。这也是古人对蒙汉出现和谐现象的真实写照。

在如今的富裕强大起来的中国,镇北台早已失去了它的战争防御作用,而它作为历史的见证,依然雄据于此,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威武庄重。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