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学  “习”

--梁家河参观学习心得

作者:机电安装公司 丁慧明    2018年06月20日    点击量:2216    字数:2416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由首都北京来到延安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在这里,他度过了七年知青岁月,锤炼了顽强意志品质,铸就了为民造福初心。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时,动情地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小山沟里有“大学问”,“大学问”蕴含的大精神便是梁家河精神,就是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生活成长期间所展现出的胸怀境界、勤奋上进、抱负担当、意志品质,体现在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等方面。

此次在公司党总支的组织带领下,来到梁家河参观学习感触颇深,终生受益。

15岁到22岁那个年纪,我们的生活平静而温暖,在父母亲人的呵护下,自力更生都没做到,更不用说有所作为了,偶尔干点活还拈轻怕重,甚至生活和学习上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父母的督促。

习近平的15岁到22岁,父亲习仲勋从1962年受冤屈,被关押审查,两个姐姐被下放到生产建设兵团,习总书记也因此受过批斗,挨过饥饿,流浪过甚至被关押过,最终响应号召到陕北插队当农民。一家人天南地北、骨肉分离。

当年全国上山下乡的400万“老三届”知青中,习近平年龄最小,他当年插队的梁家河村,沟壑纵横,靠天吃饭,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当地农民辛苦忙乎一年连肚子都填不饱。试想,一个在北京长大的15岁少年,孤身来到偏远贫瘠的黄土高坡,吃粗粮、住窑洞、干苦活,有多少困难、多少委屈需要他去面对、需要他去适应!


七年来,他用智慧与行动改变了梁家河,更改变了自己。在梁家河的艰苦岁月里,劳动强度很高,干一天农活体力消耗很大,身体十分疲惫,又经常饿肚子,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干活空隙看书,放羊时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到深夜,为借一本《浮士德》跑30里路。他博览群书,历史类、文学类、社科类等都读,并且都后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有实际。由于父亲蒙冤牵连,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入团和入党申请一次次得不到批准,但他仍以坚如磐石的信念,再一次次递上去,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终于被组织批准入团、入党,后来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当年,习近平与乡亲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实事求是、务实担当,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一辆三轮摩托车,延安把它分配给延川县;因为习近平表现优秀,县上把三轮摩托车奖给他,但他觉得不实用,就设法换成了群众更需要的手扶拖拉机、钢磨等生产工具。一次公社给村里派发了一批救济粮,到底把粮分给谁?他为了把一碗水端平,带着支部成员挨家挨户查看群众家里的粮囤,最终确定最缺粮的几户群众为救济户,乡亲们心服口服。当年,看到村民买煤油、火柴等日用品要到10多里外的文安驿镇来回跑,他就在村上办起了代销店;看到妇女们白天在山里干活,晚上还要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他就办起了缝纫社,既解放了妇女劳力,又解决了村里人的日常需求;他还在村里办起了铁业社,不仅满足了村民的劳动生产需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当年,在陕北这个地方,因为缺少燃料,做饭、照明都是令人头疼的事;看到四川等地办沼气的报道,习近平就决心在梁家河办沼气,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让村民做饭、照明都用上了沼气。当年,看到村民在山上种庄稼,土地瘠薄、广种薄收,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打不下多少粮食,他就带领乡亲们打坝淤地,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清理河底的冰碴和冻土,在他的带动下,乡亲们干劲冲天,打成了丰产高产的淤地坝。看到村民吃的是河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水井,第一个下到井里掏泥土和石头,打出了一口大口井,让全村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井水。


从能吃苦、不耍奸,懂得多、能团结人,到当选党支部书记,习近平一步一个脚印,一心为民、带头实干。正如乡亲们所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却干成了他们几十年都没有干成的事,使梁家河成为远近闻名的好村子。

1975年末,当初来延安的26200名北京知青只剩590人。习近平总书记插队的梁家河,到197410月就只剩他一个知青了。知青院子变得冷冷清清,居住的窑洞也变成了冰房冷灶。但他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依然是该干活干活、该吃苦吃苦,完全是一付“铆足劲扎根干”的心态。这种坚忍不拔,这种志存高远,这种任随“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稳健淡定,格局何其大度,胸怀何其宽广!

现在来看,这些曲折经历和艰苦磨砺,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离开学校和家庭,走向社会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正如总书记所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在插队之前,如果我们有所知所获,我总感觉到了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细嚼梁家河精神,体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我们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励志范本,激励我们做作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告诉我们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干一行爱一行,在本职岗位上勇挑重担、精益求精,在干事创业中放飞青春梦想、求真务实、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