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很多重要讲话中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在他倡导的“中国梦”、以民为本、依法治国、新型国家利益观等重要的治国理念中,都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厚重的历史影响。他的治国理念,大量地借鉴了中华历史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意义,既使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获取正能量,又反过来使中国的历史文化精华在新的实践中获得新的生命力。习主席说:“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习主席还说:“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
习近平主席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患不均”和“患不安”体现了孔子的均平思想。古人一直推崇大同社会,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理想社会。而这样的理想社会其一大特点就是公平正义。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只有百姓安宁,国家才能安稳。而百姓是否安宁则要看社会是否公平。百姓若是无法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就容易产生不满、怨愤等情绪,这些情绪若是得不到及时的疏解,积蓄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就会危及国家稳定。因此,要想统治稳固、国家安定,就必须要保障百姓的权益,使百姓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这样才能使百姓满意、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楚也。”一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言,历史上的皇权王朝,无论是由多么英明的帝王开创,纵然有短暂的中兴盛世,终归都无法扭转走向溃败的宿命。只因“及时行乐”“权力通吃”“官商勾结” “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成了“游戏规则”,成了部分掌权者的信仰。在旧式的帝制结构中,官僚体系原本是王朝的支柱,但这个体系却有自己运行轨迹和性格,只要按自己的逻辑走下去,就会慢慢从支柱变成蛀虫和赘疣。秦“因奢而亡”绝非偶然,简单残酷的执政思维早已注定秦帝国溃败、灭亡的历史命运。“秦亡于奢”的“奢”不应简单地理解为生活奢侈,而应该放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视野来理解,而应泛指执政团体骄傲自大、专制独裁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行为。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有机统一,看似孤立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规律性和必然性。“秦亡于奢”像一面镜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企业要不断战胜“自己”,并清除自身的“病菌”和“毒瘤”,才能促进组织肌体的青春和活力。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政治的核心往往已经成了追逐权力,而一些掌权者更加汲汲营营,惶惶终日,收入逐年攀高,品行日益滑坡。于是每个人似乎都被这物欲世界给淹没,忠诚耿直者被这物化社会给边缘化。政治,首先应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要知羞惭;知羞惭,才可能自我校正。这是政治之根本。政治风气正,使人穷而有志,使人富而好礼。社会价值观正,使民有耻且格。该羞惭,便知羞惭;该有格调,则不能没有格调。而一些政治,因某些擅权者过度专注权力,于是,羞惭与格调,遂日渐成为广陵绝响。价值观扭曲,所谓忠诚老实沦为贬义;钻营者,精明练达的争权夺利者,才被尊为政治高手。政治本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政治本应是各正其位,是各安其安。为政之要务,本该是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与安,其位阶,都该等高于所谓经济效益,也该等重于所谓战略发展。一些效益,看似数据漂亮,即便是逐年增长,却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富者竞奢斗靡,贫者心眩神摇。社会如此竞逐物欲,当然人心日益浇薄,也当然日益不平,更当然日益浮躁难安。以致当日风华正茂、满腔热忱的书生少年,经职场数年,也是一身浊气,甚至沉沉暮气。不均,不安,整个环境中便会充斥着愤怒与戾气,这愤怒与戾气的根本,在于主政者失其政。若是这样的局面,那些显要之人,是否会面露惭色?
历史是人类过去得失的总结,司马迁曰:历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克罗齐说:“历史是生活的教师。”阿克顿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菲利浦•古德利尔说:“正如哲学是研究他人误解的学问,历史是研究他人错误的学问。”习近平主席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昨天已经过去,事实已经形成,永远不可改变;今天就在眼前,现实正在铺展,珍惜才能幸福;明天即将来临,现实正在伸延,未来等待开创。铭记昨天,珍惜今天,期盼明天,应是我们自然的生活态度;反省过去,明晰当下,指导未来,应是为政者该有的政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