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客卧的角落里至今保留有一台80年代的“牡丹”牌缝纫机,它是我童年时代的“课桌”,我一整个童年的作业仿佛都是依靠着它写完的。它也是母亲青年时代的见证者,承载着她缝缝补补走过艰难岁月的全部回忆。2016年,“诗和远方”火遍网络,而家中的这台缝纫机大抵就是母亲青年时代的“诗和远方”吧。
第一次听说缝纫机的时候,母亲才十几岁,那个年代的小孩懂事早,十几岁已经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了。那会物资匮乏,买衣服不方便,大多数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做的。母亲那会还不会做衣服,但已经开始纳鞋垫了。我家的缝纫机是80年以后买的,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时候已经改革开放了。那段时间,家里的衣服基本都是母亲自己做的。那会布少,有什么用什么,因为布料不合适,做出来衣服和袖子不是一个颜色是常事。后来生活条件好了,缝纫机也就闲置了,但母亲就是舍不得把它丢掉,搬了几次家,一直把它带着。
比起现在的便携式缝纫机、电动缝纫机,家里的老缝纫机显得笨拙而平庸,但从和母亲谈话的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当年拥有和使用这台机器给她带来过怎样的幸福感。岁月流金,几十年的光阴让老一辈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让年轻一代人慢慢成长、成熟。可总有那么一些事物倔强的丁点不愿被时间改变,就那么一直安静的待在角落,安静的让人不忍打扰,安静的让人不舍分离,安静的仿佛一直还在四十年前的那个时空里……最后,终于安静的变成人们回忆中的“远方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