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过完了。心,却依旧,像平静的湖面,无波无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不再是一种憧憬,而成为了一种形式。 以往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缺的是年味!过去的年味再也找不回来了!
回想起儿时的过年,那时的过年真是太让人留恋了。
我是陕西关中人,关中农村人对过年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在我们那里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过年是祭祀天地、祭祀祖宗的日子,也是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如果不认真过年,就是对天地的不敬、对祖先的不敬,是会受到老天的惩罚的,来年一定也不会有好收成。为了不被老天惩罚,人们对过年不敢敷衍了事。临近过年,每家每户都要杀猪、扫社(清扫卫生),磨面、磨豆腐、蒸馍、淘井、起圈(把牛、猪圈里的粪土挖起送到地里)、拆洗衣被、赶集买货。直到年根根,全村人还要集中起来,练习锣鼓、搭建秋千,精心为过年做准备。人们卯足劲过年的愿望就是为了来年有个好收成、家业兴隆、无灾无病。
但是近些年,春节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吸引人了。很多人觉得,过年年味越来越淡了。
之所以现在年味越来越淡,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家庭圈子变小了
今天社会的主力军是60后、70后以及80后,这些人的少年儿童时代,还是大家族时代。因为父辈都有好些兄弟姐妹,长辈多,亲戚多,一家子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都有,十几二十几人聚在一起吃饭、拉家常,小孩一起打闹,一家人欢声笑语。而现在,由于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组成都是独生子女组成的小家庭了,没有叔叔姑姑,没有兄弟姐妹,没有表哥表姐,小孩子连个打架的人都没有,一家3口或者5口紧关大门,蛰伏在家,好像动物冬眠似的不出窝门,没有了欢声笑语,就连单元楼里邻居住着谁,也不是很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生活圈子越来越窄,性格越来越“孤”。生活圈子的缩小使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
其次,吃的东西丰富了
60、70、80以至于9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处在半温饱时期,物质生活短缺,人们对“吃”格外向往,所以很盼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好吃的。可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吃有穿,日子天天像过年,对守在一起大吃一顿已没有什么兴趣,渐渐地亲情友情衰退,传统文化的渐去渐远也造成了人们的亲情渐去渐远。
再次,过节形式不一样了
以前过年,除夕夜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完饭放鞭炮,第二天天一亮小孩子们聚集起来,挨家挨户拜年,之后走亲戚,敲锣鼓,有实力的村子请来剧团唱戏。小时候光拜年主人家给的糖果、核桃、花生、大枣等吃货就能吃上好几天,捡来没燃爆的鞭炮玩便可以乐一阵子的时候早已过去。可现在,拜年基本上没有了,走亲戚的少了,敲锣鼓、唱大戏也几乎看不到了。传统的过年方式除了放鞭炮外,其他的几乎都已经消失,看春晚成了现在人们过年的最大项目,但春晚近几年少了赵本山也没那么好看了,人们又把精力投入到了玩手机上,在手机上用短信拜年、抢红包风靡全国,要么就外出旅游,用旅游把春节的时光打发完。
总之,现在人们有钱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却越来越萎靡,精神萎靡导致了人们神经麻木,神经麻木继而导致了人们对过年无精打采。过年就象我们穿衣服,越穿越旧,越旧越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