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天下名州说绥德
作者:工程建设公司 张剑英    2019年05月06日    点击量:1510    字数:1488

(说明:我是关中人,妻子是绥德人,由于经常去绥德,在耳闻目睹及翻阅《绥德县志》中,对绥德县的历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此,将我所知的绥德概况向大家作以介绍,以使大家认识认识陕北这座“旱码头”的今昔风韵。)

绥德县属于榆林地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无定河下游。东邻吴堡县,西接子洲县,南连清涧县,北靠米脂县,东北与佳县接壤,东南以黄河为界与山西省柳林县隔河相望。县境面积约1848平方公里。

关于绥德县名的来历,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这里称为“上郡”,是朝廷的边塞要地,很不安宁。到了西魏时期(公元535年―556年)朝廷在此设绥州(绥:安宁、安抚的意思),其意是让这里安宁下来。北宋时期,朝廷在这里设绥德县(取“绥靖德化”之意)。绥德的名字自此一直延用至今。

绥德县城偎依于二郎山、疏属山之间。无定河、大理河绕城南流。公路四通八达,纵贯陕、蒙的西(安)包(头)公路和横穿秦、晋、宁的太(原)银(川)公路在县城十字交汇。西包铁路、银太铁路也在这里纵横通过。正在修建的包(头)海(口)高速铁路也经过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险要,素有“陕北旱码头”、“天下名州”之誉。

民国时期拍摄下来的绥德东门城楼

绥德城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隶属延安州,后在该州宣抚使郭逵主持下,修建绥德县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扩建。其城随山而筑,城郭东西二里,南北二里,城墙高3~9米。城门四座,东为“镇定门”,南为“安远门”,西为“银川门”,北为“永乐门”。城内疏属山建有宏大的衙署,衙署前有呈“井”字形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钟楼、鼓楼分建于嵯峨、疏属两山之上。洪武四年(1371年)置绥德卫,是今陕北榆林地区唯一的军事卫所。明成化九年(1473年),绥德卫北移榆林,置榆林卫(即现在的榆林城)。绥德卫迁走后,绥德古城一直未动,保存至今。

清朝时期的绥德雕山书院

民国时期修建的绥德永定桥

绥德老街

绥德古城墙经过民国时期的战乱、解放以后“破四旧”运动的破坏、拆除,城墙已经荡然无存,但城内现存的一处古城门雄姿仍存。城门洞宽7米,高7米,深11米。门洞上有一石横刻 “永乐门”三个大字。永乐门是古城中遗留下来的唯一城门,是佐证古城绥德的一块活化石,通过它可以了解绥德古城的历史沿革,清晰的分辨出绥德古城的历史原貌

绥德街头竖立的宋代名将韩世忠雕像

绥德是一座军事重镇。由于地处边塞,历史上和西北匈奴、契丹、西夏临接,常有边戎侵夺。历朝历代都把绥德当作北拒外寇侵扰的要塞,保护关中帝王之都的屏障,常置重兵把守。秦始皇令太子扶苏监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此地。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写伪诏,命令远在边疆的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扶苏看到诏书以后,大哭一场,随后自尽。扶苏死后,葬于绥德城中的疏属山上。

绥德著名建筑——城南石牌楼

绥德是山环水复的秀城。大理河从西川流来,在城西拐了个弯经城北汇入无定河,呈弧形绕城而过;城东、南、西南、北由疏属山、嵯峨山、文屏山、雕阴山围成圆形的天然屏障;山的东北面大理河、无定河又呈7字形环绕,绥德古城就筑于山水围成的9字形中间。昔日山水间城郭逶迤,古迹点缀,扶苏蒙恬墓遥遥相望;晨钟暮鼓,山风涛声与大漠驼铃交相争鸣。

绥德标志性建筑——千狮桥夜景

进入21世纪,绥德城区面积与宋城相比扩大了五、六倍。现代化的绥德城高楼林立,街道整洁,马路纵横,商厦影楼、歌厅剧院霓灯闪烁,五彩滨纷。千狮桥、龙凤桥飞架无定河上,五龙柱、石牌楼高耸云天。神龙、滨河、永乐大道把城区打扮的更加靓丽。如今的绥德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紧随高速发展的中国速度,向前奔跑。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