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
行走在西域的风景线上
作者:淖尔壕煤矿 高彬    2019年11月25日    点击量:6786    字数:4604

西域,顾名思义为西部疆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迁徙融合的一个大区域,是多民族文化和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之地。新疆古称西域,后来西域便成了新疆的代名词。其实,广义上的西域不仅包括了新疆,还包括西亚和中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西域,一个古香古色的名字,充满着神奇的魅力,有关它的人文历史,千年不衰地延续至今。相传早在新石器时代新疆就有猿人居住,远古时期在南疆活动的主要是羌人,还有与周人有着远亲关系的赤鸟人。从秦朝到西汉时期,新疆已形成许多国家,史称西域三十六国。

我带着探秘的心情,沿着古丝绸之路,穿行在西域的风景线上。我在竭力寻找1500年前的古迹遗址,怎奈被千年历史的风沙雨水侵蚀的不见踪影,曾在西域生存茂盛的国家有乌孙、龟兹、楼兰、小宛、月氏等国都消失在历史的烟波浩渺中,张骞出使西域千里沙漠的浩浩驼队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而我是坐在旅游大巴车上目睹今日新疆大地的美景,不言而喻,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不禁让我感慨万分,昔日的西域,今天的新疆,有着多大的差别。

上中学时学地理,新疆给我的感觉是自然环境恶劣,有一望无垠的沙漠,有寸草不生的千里戈壁,这个地方肯定是飞沙走石,荒无人烟,一片凄凉。我有个初中老师在新疆当了几年兵,他给我们讲课时经常提到新疆,给我的印象,新疆也不怎么好,而且及其偏远。今天坐在车中,一路看到平坦辽阔的土地,改变了我过去对新疆的看法,认为新疆是个好地方。

新疆地大物博,每一地的景区间隔距离很远,坐车就占据了游客的多数时间。新疆就像一本厚厚的书,而我们游客就是读者,由于旅行时间的短暂,怎能让我们读懂新疆,好在美女导游知识丰富,且生长在新疆,一路上热情洋溢地给我们介绍了新疆,陪同我们走完了这一旅程。

新疆的地貌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贯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即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南疆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第一大盆地;北疆有准葛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中国的造字方法以“象形”和“指事”居多,新疆的地貌就像“疆”字的右半部分“畺”,其中三横表示三座山,两个田表示两个盆地。新疆总面积为16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六分之一,相当于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四省区面积的总和。

新疆地广人稀,平地居多,只是干旱少雨,缺少水源。有的荒漠变成了农耕地,变成了绿化区。那茫茫的戈壁滩之上是很难生长出植物的,所以说新疆的生态绿化是比不上内地的。我们国家正在实施新时代“红旗渠”调水工程,在几条大江大河的源头将水引至千里之外的新疆,造福西北地区人民。我们沿途所看到的土地,有的是新疆建设兵团开发的。新疆建设兵团为新疆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献完青春献子孙的几代人的奋斗足迹。他们一边守护边疆,一边发展生产。

其实我是很喜欢人文景观的,有的地方人文景观还留有遗址,有的地方毫无踪迹。发生在西域的历史事件还真不少,汉武帝情洒西域,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大将远征匈奴,刘细君和亲乌孙,张骞不辱使命,苏武牧羊十八年,康熙大帝挥师阿勒泰、亲征葛尔丹等等,有多少动人的西域故事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尤其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亚洲内陆与西欧诸国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世界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再次开启了“丝绸之路”,使唐朝无比繁荣,出现了八方来朝的新气象,创造出了“贞观之治”的治世之年。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更是拓宽和延长了“丝绸之路”,丰富和发展了“丝绸之路”的内涵,引领世界向前发展,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都是伟大的创举,让我们倍感欣喜和自豪。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可以抽出时间到全国各地旅游,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此次我出行在西域的风景线上,饱览西域的人文景观和大自然美景,记录下这一美好的时光。

我们旅行的第一站是五彩滩,在抵达五彩滩的途中看到了一排排的风力发电机,间隔一段距离又出现了一排排的太阳能发电装置,还经过著名的石油城市克拉玛依,这里有百里油田,那一排排、一架架挖石油的大型“磕头机”在不停地运转,这些也都是具有现代色彩的风景。

五彩滩地处阿尔泰地区布尔津县境内,景区结构为“一河两岸”。河流属额尔齐斯河流域,向西流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直至北冰洋,是仅次于伊犁河的新疆第二大河流。河的南北两岸,地势开阔,景色各异。北岸岩石较多,岩石的色彩以红、黄色为主,还夹杂着绿、白、灰、黑等颜色,真可谓五颜六色,斑驳陆离,因此得名为“五彩滩”,是著名的雅丹地貌,形成的原因为河流的冲击和狂风的侵蚀,由于岩石含有的矿物质不同,河岸岩层抗风化能力强弱不同,形成的形状各异,色彩不同。而南岸沿着河流却是一片林木带,高大挺拔,苍翠繁茂,尽收眼底。远处逶迤的山峦与戈壁风光交相辉映。五彩滩是以岩石的色彩而得名,值得旅人去探究。

我们来到了185建设兵团的一个连队和兵团总部进行参观,这里地处新疆西北角的阿拉泰地区哈巴河县,紧邻中哈国界线,白沙湖景区也位于这里。我们来到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线,这里有185兵团种的庄家,有白桦林,还看到了哈萨克斯坦的村庄,这里祥和而宁静。习总书记接见的“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所”民兵马军武的哨所就坐落在这里。我们还参观了建设兵团前辈们所住的地窝子,条件相当艰苦。我们穿行在中哈边界线上(坐车走了几公里)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的国界线。

白沙湖不算大,但风景旖旎,我们沿着湖边走了半圈,因为突然下起雨来,不敢逗留。我们在湖边照的照片所折射出的倒影十分优美,这是沙漠里的独一处风景。   

北疆最有名的自然风光当属是喀纳斯湖和天山天池了。

喀纳斯湖风景区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人类最后一片净土,在这里,浓绿的草原山体之上挺立着林木,俨然是美丽如画的毯子,十分幽美。远眺白茫茫的雪山,在暖暖晴空之下,显得格外耀眼。喀纳斯湖存储在大峡谷之中,那一片片高大茂密的树林好似绿色长城,排列在湖的岸边,与其说是湖泊还不如说是河流,因为那丰满的雄浑的宽敞的水体从上游往下游流淌,蓝色的河面上汹涌起白色的浪涛,景色漂亮极了。我感觉河的上上游那才是湖,她安然平静地躺卧在那里,也许是劳累了一天的她需要休眠呢。在我们进入峡谷通往喀纳斯湖的路上,景色十分优美,因为时值七月之初,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映入眼帘的都是绿色,那份绿,美的让人心动。

在喀纳斯湖畔定居着图瓦人,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他们善骑术,会滑雪,能歌善舞,既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也被现代文明所熏陶。我们还进行了家访,观看了舞蹈。图瓦人所住的小木屋星星点点并井然有序地分布在喀纳斯湖畔,既有小桥流水又有旅游设施,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堪称人间仙境。   

天山天池景色优美,三面群山环抱,峦峰连绵,错落有致,山的形状、色彩十分好看,就像人工造型雕刻而成。天池湖水清澈碧蓝,如同大海的颜色,走近池边细看,深处的池水却蓝中透绿,这是山的倒影所形成的。在我写本篇散文的时候,我再次打开手机,仔细端详天山天池照片,那蓝天、白云、黛山以及蔚蓝的湖水形成了绝佳的风景。在我们通往天池的路上,沿路所看到的山体和高大茂密的森林十分秀美、亮眼。天山天池不仅仅是地名,更应该是美称,名称与颜值是对称的,我想还有什么会比天更高呢?

我们是围绕着几大景区行走在辽阔的西域大地上,这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也许我们路过的地方曾经是众多民族驰骋角逐之地,当年的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不同朝代的元帅大将,挥师远征,利剑出梢,杀戮在西域的疆场上,包括近代的左宗棠,率领清军消灭了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军队,他采取的是“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实现了收复新疆大业。

再回蓦到千年前的西域,西域三十六国都在互相竞争,发展经济,争夺地盘,他们修建了城池,开发种植了农田,兴修水利,发展人口,虽然生产力落后,但他们的生活理念是积极向上的,勤劳、智慧、坚强、开拓、创新和享受生活。在城廓里,商铺林立,酒坊广设,富人家的深宅大院,普通人家的单幢小房。在富丽堂皇的宫廷里,轻歌艳舞,美女成群。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流,一片繁荣景象。西域与内地相距遥远,张骞出塞掌握了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将第一手资料上奏给皇帝。西域也因三十六国的传奇历史更富有魅力,在后来的朝代中,三十六国逐渐消亡,这终究已成为了历史。在我缠绵的思绪中,我们来到了火焰山。

火焰山这个名字如雷贯耳。《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闻名天下。它的神奇在哪里?既然来到了新疆,我自然要体验火焰山的高温了。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山长约100公里,宽约9公里,海拔500米左右。火焰山光山秃岭,寸草不生,不见飞鸟。每当盛夏才是人们去火焰山体验火热高温的最佳时期。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47.8℃,地表最高温度高达80℃,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地面上可烤熟饼子。导游叮咛我们不要用手触摸旅游设施,怕烫伤了手。我们来到火焰山脚下,刚下车就感觉到了炙热的高温,看到火焰山不高,景区这一块山是长方体的,山顶起伏不大,山体由红色砂岩构成。这里烈日当空,地气蒸腾,焰云缭绕,感觉我们就像走进了烤炉或者是蒸笼里,烤的人喘不过气来,好在这里旅游设施修建的完善,在地面上烤的受不了就很快回到偌大的地下室,地下室是休息和娱乐的地方,有商场、有电子游戏机、有电子屏幕、有人物雕像等。我还是几次来到地面,仔细端详火焰山,那红色的砂岩熠熠发光,真切地感受了火焰山的高温,火焰山真是名不虚传。火焰山也便成了天气高温的代名词。

对于坎儿井我是陌生的,以前没有听说过,更谈不上见了。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普及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吐鲁番地区天气炎热,干旱少雨,严重缺水,当地百姓为了生存,就因地制宜,开挖了坎儿井。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的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坎儿井井水来源于天山,天山常年积雪,积雪融化后一部分从地面上流走,另一部分渗入地下,从地下流走。坎儿井就是人们利用地形特点,在地下找到水源,通过竖井将水引流至暗渠、明渠、直至地面。坎儿井井水水质好,水量稳定,自流引用,无需动力,地下水蒸发损失少,没有风沙危害。

坎儿井早在《史记》中就有记载,新疆坎儿井始于西汉时期,是西域拓边的重要战略支撑。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特别是吐鲁番盆地生态环境恶化,林木破坏严重,同时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不断增多,而机井和水库的修建代替了坎儿井,地下水资源不断减少,坎儿井干涸的极多,目前仅有700多条还在正常流淌,坎儿井维修起来比较困难。目前,有一少部分坎儿井已发展成为旅游业。

西域,从旷古中走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古代与现代,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那些具有戏剧性的血腥战争已属于过去,西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载体走向了未来。西域是个好地方,有宽阔无垠的巨大盆地,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发展潜力巨大。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新疆社会治安稳定,维稳秩序有条不紊,国民经济讯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西域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Copyright© 2019 神东天隆集团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500024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