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新疆敌方军队的布局是,沙俄占领伊犁地区,阿古柏直接控制南疆八城和吐鲁番盆地,投靠阿古柏的马人得和白彦虎的军队盘踞在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左宗棠收复新疆提出“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这样做首先可以避实就虚,在突破敌人薄弱环节后再进行决战,可以先声夺人,鼓舞士气。其次,先将阿古柏一部分军队在北路聚而歼之,为挺进南疆创造条件。从而形成从东、北两面夹击南疆之势。这是基于对阿古柏集团的兵力部署、新疆的地里环境以及历史经验的分析、判断所做出的决策。为了利用英、俄矛盾,集中力量消灭阿古柏集团,左宗棠主张暂时不涉及伊犁问题,等先消灭了阿古柏军队,然后消灭俄国的军队,这个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为了收复新疆,清军在西北地区集结了一百四五十营,约六、七万人,先后投入第一线的有八十多营,近四万人。战争从光绪二年(1876)夏季开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北疆之役,第二阶段为达坂—吐鲁番之役,第三阶段为南疆之役,到光绪三年(1877)底结束,天山南北两路除伊犁地区外,均告收复。清军在战争中往往能以极少的损失取得最大的胜利,缴获了不少的战马、枪炮军械等战利品。左宗棠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有时候不按照清廷不切合实际的军事部署,而是根据前线实际情况调配军队指挥打仗。在战略上左宗棠能够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在战术应用上,左宗棠能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的敌人昏头转向,狼狈而逃。在兵员和武器弹药的补充上比较及时,特别是在第二阶段的战役中,是双方的主力决战,给予阿古柏的主力部队以毁灭性的打击,一举打开了通向南疆的大门,消灭敌人两万余人,相当于阿古柏防守这一地区兵力的五分之四,约占阿古柏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阿古柏死于这场战役中。阿古柏死后,发生内讧,在“树倒猢狲散”的状况下,这些残余部落有的纷纷倒向清军,有的投靠了沙俄,有的逃跑,左宗棠命令部队一路追杀,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彻底打败了阿古柏军队,同时也铲除了英国在新疆的利益。于1878年1月2日,整个新疆除沙俄仍盘踞在伊犁地区而外,已全部收复。
正当左宗棠一路势如破竹,决计乘胜一举收复伊犁时,沙俄主动与清政府进行谈判,并提出条件,只有允许俄国商人进入中国内地做贸易,赔偿俄国损失费,还要在割让一些土地的前提下,才能交回伊犁。清政府要求俄国派使节与左宗棠直接谈判,却遭到了俄方拒绝。于是清政府派出吏部右侍郎、暑盛京将军崇厚前往俄国交涉收回伊犁,未经清政府同意,竟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吉亚与俄国签订了《里瓦吉亚条约》,按这个条约规定,俄国虽然交还伊犁九城,却割据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特克斯河流域以及位置重要的穆素尔山口,从而隔断了伊犁与南疆阿克苏等城的联系。此外,中国还要支付五百万卢布(约合二百八十万两白银)的所谓“代守费”和“俄民损失费”,中国还要准许俄国在嘉峪关、哈密等七处设领事,并给予俄商在新疆、蒙古享有免税贸易的特权等。
消息传来,举国震惊,朝野一同谴责崇厚的卖国行径,因为这是在两国没有交战的前提下,在中国并未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激起了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和声讨,全国舆论一片哗然,街谈巷议无不以一战为快。左宗棠主张先可以谈判,如果按我们的要求谈判不成则拼力一战,从沙俄手中收复失地。在巨大的爱国御侮浪潮影响下,清廷大多数官员要求改约或攻打,只有极少数人主张妥协,卖国贼李鸿章就是这些少数人中的代表,极力阻止改约,但是,在全国反对浪潮的激荡形势下,清廷不得不放弃李鸿章的建议,将崇厚治罪,改派大理寺少卿、驻英法公使曾纪泽(曾国藩长子)前往俄国谈判,同时,命令左宗棠统筹兵事,作打仗准备。
俄国为什么不和中国交战,而因为伊犁领土问题首先提出和中国谈判呢?在中国打败阿古柏军队之时,正值俄国刚刚结束了对土耳其的战争,经济已经枯竭,财政赤字严重超高,沙俄政府虽然想以战争手段霸占伊犁,但由于经济衰弱,难以出兵作战。
曾纪泽与俄国代表进行了半年多的谈判,在这场中俄外交斗争中,充分显示了他的外交才干,当然,左宗棠的积极备战,扬言要将沙俄军队打败,无条件收回伊犁,对曾纪泽同沙俄的谈判起到了后盾作用。
曾纪泽在力主收回伊犁,废除《崇约》原则的同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让步。这样双方终于在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签订了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按新的条约规定,俄国同意交还特克斯河谷地区(约两万多平方公里)和通往南疆的穆扎尔山口,并放弃了俄国货物由嘉峪运进内地的要求,但仍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约一万多平方公里),并把赔款由五百万卢布增加到九百万卢布(约合五百零九万两白银),还保留了《崇约》所规定的商业特权。十分明显,《改订条约》仍然是沙俄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不过从中国方面说,这与崇厚签订的条约想比,总算收回了一些权益。后来,有人赞扬曾纪泽的俄国之行是“折冲樽俎,夺肉虎口”,不是没有道理的。《改订条约》签订后,于第二年二月初四日(1882年3月22日),清军带兵进驻了伊犁,从此,伊犁终于从侵略者手中回归到了祖国怀抱。
收复新疆是极其艰难而又复杂的事情,既要有朝廷的大力支持,又要有民众的拥护,这不是简单的军事行动,作为西征军的最高统帅,要具有战略思维、全局意识、深远的谋略、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才干。他进入新疆,特别重视处理和调整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认真对待军民关系,为了不扰民,不损害新疆民众的利益,整饬军纪,严格执行,如有触犯者要严惩不贷,杀一儆百,他向部队说明军纪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民心的得失和战争的胜负。使军队与百姓能够和谐相处,成为鱼水之情。清军进入新疆也得到了当地民众的不少帮助。
参加收复新疆战役有来自全国各省区的军队,派系林立,相当复杂,颇难统一指挥部,有个别不听指挥,延误战机。各军的素质、武器配备和战斗力的强弱参差不齐,调配和使用起来比较困难,不能得心应手。左宗棠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整合,严格训练,统一部署。对于干部的提拔任用,他不拘一格,量才录用。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大力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同时加强边防巩固,废除了一些有弊端、不合时宜的制度,进行清丈土地,减免赋税,奖励垦荒,采取官方贷款、民间出力的方式兴修水利、修路铺桥,每收复一地,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及大地调动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改善了民生。
左宗棠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收复新疆,收复新疆是他人生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页。在新疆岌岌可危之际,他以垂暮之年,不畏艰险,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收复新疆的重任,这充分表现出他的一片爱国热忱和高尚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一生很清贫,虽然出仕较晚,但他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今天的现实,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重要性,他给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造福子孙后代。他的丰功伟绩光耀千秋,是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的一位民族英雄。